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oa “两弹一星”精神的研究综述及发展镜鉴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7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源泉。梳理已有研究成果是深化拓展“两弹一星”精神研究的现实需要。通过追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深入一线调研和参加学术活动等多种方式,将有关“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的论文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概括。研究发现:学界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研究呈现基础性研究愈发多元、拓展性研究愈发多维、交叉性研究愈发多向的态势,但在系统研究、关联研究、实证研究、转化研究等方面仍需深入挖掘。通过文献追踪,能够为未来的“两弹一星”精神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社科第二期 118 184 1164479 董仲磊,郭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要求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执政主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此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新篇章。从生成逻辑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发轫于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人权探索历程,立足于创新引领当代美好生活实践的现实需求。从核心要义来看,这一重要论述指明坚持党对人权事业的领导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导向,坚持“两个结合”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遵循,坚持两个“基本点”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方法依据。从实践要求来看,这一重要论述擘画出新时代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五位一体”总体图式,即以生命为本,系统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以发展为纲,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广泛权利;以法治为盾,切实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以理念为先,积极营造人权文化氛围;以共治为向,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全球人权治理格局。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社科第二期 129 139 1235034 张洁钰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理基础与实践路向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2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精神指引,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支撑。教育家精神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同源、内涵相通、价值契合、目的归一,二者展现出高度契合性。以教育家精神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培养话语传播者、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需要,是唤醒人的主观能动性、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证,也是建设教育强国、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图景的思想武器。新征程,要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达到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尊重多样文明,推动各国教育交流互鉴与合作;承担大国责任,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教育发展,为全人类的共生共荣作出独特的中国贡献。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社科第二期 140 147 1180629 李学林,白秋梅 “赋魅”与“祛魅”双重视域下文学价值变迁的机理探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3 文学价值并非先验存在之物,而是受到历史与文化影响且不断变化的产物。自19世纪至今,西方文学历经了文学性价值到娱乐性价值的变迁。从“赋魅”与“祛魅”双重角度探究文学价值的变迁,为揭示这一变迁背后的过程及缘由等机理提供了新的视角。文学性价值的提出,一方面是为了祛除俄国历史文化学派赋予文学的科学权威之“魅”;另一方面,在确立文学自律性的地位时,又赋予了文学研究转向形式层面之“魅”。电子媒介的兴起,让我们重新正视娱乐性价值,但同时要警惕电子媒介带给娱乐性价值的物欲之乐的“神魅”。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社科第二期 148 154 1150034 田义 中国现代文论中的人生论思想传统——以民国文论专著为中心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4 现代文论中的人生论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文学革命浪潮。它在继承古代传统文论精神的基础上,融合了近代欧美与日本的部分文论观点,深入探讨了文学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呈现出古今中外相融合的特征,并集中体现在民国时期以专著形式出现的文论作品中。人生论思想不仅为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而且使初具雏形的中国现代文论体系进一步规范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思想不断演进和完善,为中国当代文论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启示。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社科第二期 155 162 1171114 陆舟 选择、博弈与调适:液态社会视域下用户新闻回避行为探析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5 新闻回避是新闻业关注的重要议题。基于齐格蒙特〖DK〗·鲍曼的液态社会理论,通过半结构访谈方法,探析用户新闻回避行为。研究认为,用户新闻回避行为表现为优化选择、灵活博弈与自我调适三种形式,其背后的产生逻辑是:其一,在现代社会时间液化下,用户为了增加新闻效能感而选择与个人生活高度相关的新闻,为了对抗信息过载的倦怠感而规避同质化新闻;其二,在现代社会权力液化下,用户为了确保信息消费多元化而积极运用“策展”回避,因媒体公共信任崩塌而选择反新闻规训;其三,在现代社会个体液化下,用户为了构筑信息安全屏障而忽略负能量新闻,在舆论极化的环境中,为了追求群体归属与认同而自我保护地回避某些新闻。鉴于此,提出了一系列策略来应对新闻回避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树立建设性新闻理念、探索新闻业自我造血模式、完善平台治理、重建数字时代新闻理论等。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社科第二期 163 170 1176979 闻娱,袁皓冰 出版播客对出版机构的反哺路径:情感迁移与感知价值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6 在视觉占据统治地位的现代社会,播客作为一种代表性音频媒介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布局播客成为出版业的新风潮,“出版+播客”成为知识传播新样态,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播客反哺出版机构是一个重要问题。采用问卷调查和参与式观察,通过分析出版播客听众的收听行为,探究出版播客听众在收听过程中的价值感知和情感态度,以及收听行为是否会影响受众对出版机构的认知态度。研究发现:出版播客独特的媒介渠道和优质的内容输出,能够通过直接的情感迁移和间接的感知价值反哺出版机构,增强出版机构认可度,进而将听众转化为出版机构产品的消费者。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社科第二期 171 177 1158354 李双双,王丽丽 红色资源赋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与方法论探究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8 嘉兴市南湖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独特优势,以一系列创新举措扎实推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深入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嘉兴市南湖区的成功实践有力地证明,红色资源能够赋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以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红色资源赋能新时代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方法论原则: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实现“守正”与“创新”的统一;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成“普及”与“深化”的统一;推动文明实践活动走深走实,做到“参与”与“实效”的统一;激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新活力,实现“传承”与“发展”的统一。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社科第二期 185 192 1181826 彭冰冰,郑佳悦 自然类的心灵独立标准新探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9 依据心灵独立标准解释分类自然性,是为自然类实在论辩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心灵独立标准的各研究进路均遇到解释人工合成物或非自然科学领域分类的困难,从自然对象性质之间因果机制给出的解释来看,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某个领域的具体分类,强调从理论描述性角度解释性质的簇集,但是需要从理论规范性的角度解释那些支持性质簇集的统一原则何在。在理论规范性之维,将心灵独立标准的适用锁定在统一原则,以此有条件地接受心灵独立标准,可以为自然类实在论辩护提供新的支持,其努力需要借鉴性质形而上学的研究,以此进一步解释统一原则的来源及存在。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社科第二期 193 198 1137310 张存建,牛佳祎 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具身化转向的哲学省思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0 从传统哲学所主张的“身心二元”以及“扬心抑身”,发展至现代哲学逐步为身体正名并主张主客合一,哲学完成了向身体哲学的重大转向。梅洛—庞蒂提出的具身的主体性概念,对课堂教学传统范式的变革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此相应,高校思政课教学也经历了从“身心分离”到智能时代“身心一元”的具身化转变。然而,在以智能技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具身化转向的进程中,仍面临一系列风险,如:智能技术宰制教育者身体,致使思政课具身化教学主体性名存实亡;机器感知“摆置”身体感知,使得思政课具身化教学的价值被弱化;泛娱乐化数字空间遮蔽受教育者认知路径,造成思政课具身化教学向虚厌实化。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强化制度保障,以实现智能技术对具身化教学的正向赋能;提升数字素养,超越技术规训下“数字身体”的僭越;善用智能技术,助推思政课具身化教学过程中的“技以载道”;端正现实本位,建构身心实践于社会的“大思政课”现实浸润,从而助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社科第二期 199 206 1187898 高明,初妍茹,蔡后奇 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样态、控制机理及其规制方向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1 数字技术与数字资本的结合,构成数字资本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资本通过数字技术操纵时间,使其对劳动力的剥削更具有迷惑性与隐蔽性,从而扩大了剥削的手段与范围。数字资本通过对社会再生产活动的全面控制,实现了对人的操纵,而数字技术的普遍发展使得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的数据皆可被算法收集、预测和控制。数字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中立性与客观性,在其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结合时消失殆尽。为了实现数字技术的价值复归,必须纠正其偏离正轨的发展,关键在于使其脱离数字资本无限扩张的野蛮逻辑,实现数字技术的共商共建共享,以推动构建数字命运共同体。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社科第二期 207 215 1192961 陈金晓,陈靖元 我国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实践样态、形成逻辑与优化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2 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是新业态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文章以治理工具为视角,对我国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实践进行类型化分析,揭示实践特征及其形成逻辑,并提出优化路径。我国综合运用利益平衡型、资源赋能型、劳动过程干预型等工具来保障新业态劳动者权益,呈现出治理工具的组合性与连续性特征。治理实践特征的形成受到四种因素影响:权益保障问题的多元化、权益保障目标的复杂性、治理工具功能的差异化以及治理网络结构的复合性。这些因素要求治理实践在工具运用上做到类型多样且具有较高的可接受性。治理工具的组合与连续有助于提高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整体效能,但应当进一步丰富治理工具箱,健全治理工具的配套支撑,并把握好治理工具的执行环节。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社科第二期 216 226 1281269 堵琴囡 场域理论视域下青年群体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异化及消解路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3 移动短视频已融入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大量青年以短视频创作者的身份进行青年短视频内容生产活动,赋予了短视频“年轻化”“时代化”的生活图景。青年短视频作为青年展现自我形象、构建文化圈层的重要场所,在资本市场下异化为脱离其本质的对抗性力量,主要表现为数字美颜下的自我沉溺、高度同质化的沉迷狂欢、技术化身体与隐私曝光、虚假摆拍之风盛行。以场域理论为视角,透视青年群体短视频内容生产的异化,发现其主要动因是场域自主性缺乏加剧青年短视频秩序失衡、资本争夺诱发青年短视频内容失实和惯习制约造成青年短视频策略失调。基于此,应明确责任,确保短视频场域有序运行;规制资本,重建短视频场域良好秩序;重塑惯习,培养青年创作者数字素养,以优化短视频场域,从而形成风清气正的短视频生态空间。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社科第二期 227 235 1211033 赵中华,李宇安 积极主义法律监督观下抗诉权的三重解构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4 抗诉案件中长期存在抗诉采纳率低、抗诉撤回率高等问题。随着监察体制与检察权的持续改革,在数字检察的赋能作用下,积极主义法律监督观应运而生,并从属性、理论基础与运行机制三个方面为正确行使抗诉权提供了指引。其一,在积极主义法律监督观视角下,法律监督职权等同于检察权,涵盖针对公权力机关主体的直接监督与对法律义务主体的间接监督。其中,抗诉权既是直接监督的工具,也是间接监督的手段。其二,积极主义法律监督观摒弃了客观义务理论,转而借鉴信托理论,要求检察官作为受托人,恪守谨慎义务与忠诚义务。其三,针对过往被追诉人的长期利益被忽视的情况,积极主义法律监督观要求构建以保护被告人的利益为导向的抗诉义务,并结合潜在挑战完善抗诉权的运行机制。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社科第二期 236 245 1214035 詹羽洪 诈骗罪中被害人处分财产性利益的行为认定 /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5 诈骗罪中被害人处分财产性利益的行为认定需从财产性利益与“财物”的关系出发,确认财产犯罪行为对象的“财物”是否包含财产性利益。根据物理管理可能性说及债本身的特征,可判断部分原权之债属于财产性利益。构成对财产性利益的诈骗需要从被害人的角度出发,考察其是否存在处分行为与处分意识。处分行为主要表现为被害人利益损失时行为人或者他人利益的增加。在诈骗罪的构成中,被害人的处分意识是连接行为人欺骗行为与被害人处分行为的重要依据,需判断被害人对处分行为是否具有相应的处分意识,在对财产性利益的范围存在认识错误的情形中,被害人对超出的范围不存在处分意识;在对财产性利益的价值存在认识错误的情形中,被害人具有处分意识。 2025年04月20 00:00 2025年社科第二期 246 252 1150397 王晓,谢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