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王晓,谢卓延.诈骗罪中被害人处分财产性利益的行为认定[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25,53-54(社科二):246-252.
 WANG Xiao,XIE Zhuoyan.Determination of the victim′s disciplinary action of property  interest in fraud:Taking the debt as an example[J].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2025,53-54(社科二):246-252.
点击复制

诈骗罪中被害人处分财产性利益的行为认定()
分享到: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ISSN:1673-3851/CN:33-1338/TS]

卷:
第53-54卷
期数:
2025年社科第二期
页码:
246-252
栏目:
出版日期:
2025-04-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Determination of the victim′s disciplinary action of property  interest in fraud:Taking the debt as an example
文章编号:
1673-3851 (2025) 04-0246-07
作者:
王晓谢卓延
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杭州 310018
Author(s):
WANG Xiao XIE Zhuoyan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关键词:
诈骗罪财产性利益处分行为处分意识
分类号:
D924-3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诈骗罪中被害人处分财产性利益的行为认定需从财产性利益与“财物”的关系出发,确认财产犯罪行为对象的“财物”是否包含财产性利益。根据物理管理可能性说及债本身的特征,可判断部分原权之债属于财产性利益。构成对财产性利益的诈骗需要从被害人的角度出发,考察其是否存在处分行为与处分意识。处分行为主要表现为被害人利益损失时行为人或者他人利益的增加。在诈骗罪的构成中,被害人的处分意识是连接行为人欺骗行为与被害人处分行为的重要依据,需判断被害人对处分行为是否具有相应的处分意识,在对财产性利益的范围存在认识错误的情形中,被害人对超出的范围不存在处分意识;在对财产性利益的价值存在认识错误的情形中,被害人具有处分意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周光权.刑法各论 [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104.
[2]张明楷.非法获取虚拟财产的行为性质[J].法学,2015(3):12-25.
[3]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33.
[4]李强.财产犯中财产性利益的界定[J].法学,2017(12):37-51.
[5]王钢.德国判例刑法:分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54.
[6]付立庆.再论刑法中的财产概念:梳理与回应[J].政治与法律,2021(8):44-56.
[7]郑泽善.诈骗罪中的财产损害[J].北方法学,2013,7(4):100-109.
[8]邓毅丞.财产性利益的界定标准体系重构:以利益转移罪的认定为中心[J].当代法学,2022,36(5):74-86.
[9]张明楷.刑法学:下[M].6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21:1303.
[10]陈洪兵.不法交易与诈骗罪[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8):38-43.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4-07-28
网络出版日期: 2024-12-31
基金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2024R406B080)
作者简介:王晓(1967—),男,杭州人,教授,主要从事刑法学、法学理论方面的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