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陈永杰,张佩颖.以“感性意识”终结“自我意识”——论马克思的感性意识概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24,51-52(社科六):678-685.
 CHEN Yongjie,ZHANG Peiying.Ending "selfconsciousness" with "perceptual consciousness": On Marx′s concept of "perceptual consciousness"[J].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2024,51-52(社科六):678-685.
点击复制

以“感性意识”终结“自我意识”——论马克思的感性意识概念()
分享到: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ISSN:1673-3851/CN:33-1338/TS]

卷:
第51-52卷
期数:
2024年社科第六期
页码:
678-685
栏目:
出版日期:
2024-12-31

文章信息/Info

Title:
Ending "selfconsciousness" with "perceptual consciousness": On Marx′s concept of "perceptual consciousness"
文章编号:
1673-3851 (2024) 12-0678-08
作者:
陈永杰张佩颖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无锡 214122
Author(s):
CHEN Yongjie ZHANG Peiying
School of Marxism,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关键词:
感性意识自我意识感性直观感性活动感性
分类号:
A8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感性意识”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费尔巴哈试图用直观唯物主义反驳黑格尔的思辨哲学,认为黑格尔把活生生的人类历史归结为高度思辨的自我意识的展开过程。马克思吸收了费尔巴哈在哲学上的理论贡献,同时弥补了其哲学上的不彻底性——忽视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强调感性直观的本体论地位。马克思主张历史是人类感性活动的过程,意识则是人的感性活动的产物,由此消解了自我意识的内在性,与旧唯物主义和思辨哲学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以“感性意识”把握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既扬弃了“感性直观”,又彻底终结了“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德峰 . 论马克思的感性意识概念[ J . 云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6,15(5):3 - 8.

2]吴晓明,陈立新.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89-290.

3]刘建江,贺新元.马克思感性概念的哲学革命意蕴: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中心的考察[J.河南社会科学,2022,30(3):96-102.

4]张彦,赵馨姝.赛博空间人的解放迷雾及其消退: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2(6):5-15.

5]陈蓓洁.“感性活动”的发现及其对历史本质的通达[J.社会科学,2023(12):26-39.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8.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4-05-19
网络出版日期: 2024-10-1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3&ZD009)
作者简介:陈永杰(1972—),男,上海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