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宫富,郑芷奕.非虚构写作中的农民书写及其价值——以朱晓军的创作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24,51-52(社科五):525-530.
GONG Fu,ZHENG Zhiyi.The writing of farmers in the nonfiction writing and its value: A case study of Zhu Xiaojun′s works[J].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2024,51-52(社科五):525-530.
点击复制
非虚构写作中的农民书写及其价值——以朱晓军的创作为例()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ISSN:1673-3851/CN:33-1338/TS]
- 卷:
-
第51-52卷
- 期数:
-
2024年社科第五期
- 页码:
-
525-530
- 栏目:
-
- 出版日期:
-
2024-10-28
文章信息/Info
- Title:
-
The writing of farmers in the nonfiction writing and its value: A case study of Zhu Xiaojun′s works
- 文章编号:
-
1673-3851 (2024) 10-0525-06
- 作者:
-
宫富; 郑芷奕
-
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杭州 311199
- Author(s):
-
GONG Fu; ZHENG Zhiyi
-
Shi Liangca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1199, China
-
- 关键词:
-
非虚构写作; 朱晓军; 农民形象; 文学价值
- 分类号:
-
I206-7
- 文献标志码:
-
A
- 摘要:
-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掀起创作热潮。朱晓军的非虚构写作作为浙江文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主要从“流动农民”与“在乡农民”两个维度塑造浙江农民的典型形象。朱晓军在非虚构作品中以“介入”的姿态使叙事呈现跨界性与开放性特征,渗透着对社会底层农村、农民问题的深度思考;同时以“共振”的状态,凭借抒情性与审美价值确立了非虚构写作自身的文学性,采取一种不同于报告文学的写作策略,塑造了富有时代性、多样性的农民形象,诠释了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浙江精神。因此,其非虚构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宋宁.非虚构写作的文学史维度与构想[J].文艺评论,2018(5):23-28.
[2]葛丽娅.作为“他者”的农村形象: “非虚构”农村文本的写作之反思[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49-151.
[3]刘杨.问题意识与叙事问题:论梁鸿的梁庄书写[J].当代文坛,2020(4):111-116.
[4]周春英,刘阳.“非虚构”小说的乡村叙事艺术:以孙惠芬《生死十日谈》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33(5):47-52.
[5]刘斌.朱晓军:公知写作血性担当[EB/OL].(2016-01-08)[2024-06-08].https:∥www.chinawriter.com.cn/talk/2016/2016-01-08/262795.html.
[6]朱晓军.中国工匠[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8.
[7]施学云.论当代文学中流动农民形象书写的嬗变轨迹[J].理论与创作,2005(5):23-25.
[8]李兴阳.终结过程中的裂变与新生: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综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53-160.
[9]朱晓军.中国农民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10]李兴阳.新世纪乡土小说的叙事取向与“在乡农民”形象[J].南京社会科学,2013(4):117-124.
备注/Memo
- 备注/Memo:
-
收稿日期:2024-03-06
网络出版日期:2024-08-2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18BC045);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项目(2023GH050);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310338033)
作者简介:宫富(1974—),男,内蒙古化德县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方面的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4-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