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杨作贤,巴丹.去仪式化与再仪式化:春晚节日文化传播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22,47-48(社科一):38-44.
 YANG Zuoxian,BA Dan.De ritualization and re ritualization: A study o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Spring Festival Gala[J].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2022,47-48(社科一):38-44.
点击复制

去仪式化与再仪式化:春晚节日文化传播研究()
分享到: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ISSN:1673-3851/CN:33-1338/TS]

卷:
第47-48卷
期数:
2022年社科第一期
页码:
38-44
栏目:
出版日期:
2022-02-28

文章信息/Info

Title:
De ritualization and re ritualization: A study o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Spring Festival Gala
文章编号:
1673-3851 (2022) 02-0038-07
作者:
杨作贤巴丹
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杭州 310018
Author(s):
YANG Zuoxian BA Dan
Shi Liangca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关键词:
春晚文化传播媒介仪式去仪式化再仪式化
分类号:
G222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春晚是文化传播中节日仪式的媒介再生产物,也是传统民俗、媒介技术、国家意志、商业资本和受众需求等多重话语集中呈现的重要载体。任何一方力量的崛起或衰退都会打破春晚话语体系的平衡,引发媒介仪式表现上的失衡,使之表现出仪式时空无序、仪式内容失焦和仪式意义混乱等一系列“去仪式化”的生产倾向,逐渐背离春晚文化传播的媒介功能和价值取向。因此,在新媒介赋权的背景下,春晚试图通过对社会个体的“重聚”、媒介空间的"再造"和媒介符号的“再编码”,重构节日文化仪式的媒介生产体系。以新媒介连接传统与现代,焕新艺术表现的形式;以新技术构筑仪式场景,突破时空阈限;以多元理念编码文化符号,丰富节日仪式内涵。而这一系列在新媒介生产体系中的探索,都是试图运用“再仪式化”的方式,将民族想象落到实处,为“想象共同体”的打造提供一种可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郭讲用. 传统节日仪式传播与信仰重塑[J]. 当代传播, 2012(4): 29-32.
[2] 李颖. 央视春晚的社会记忆建构与生产机制浅析[J]. 中国电视, 2020(6): 37-40.
[3] 杨华娟. 论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对当代“新民俗”文化的建构[J]. 中国电视, 2005(2): 22-26.
[4] 崔柯. 春晚: 新民俗与文化共同体[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4(3): 68-77.
[5] 刘宏宇, 李婧文, 白静. 媒介仪式的结构化与反结构化: 评析央视春晚小品的叙事模式变迁[J]. 国际新闻界,2019,41(2):92-112.
[6] 彭爌. 试论“春晚”的经济功能和消费主义特征[J]. 当代电视, 2006(2): 18-19.
[7] 吉登斯. 社会的构成[M]. 李康, 译.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52.
[8] 吕新雨. 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C]//北京论坛(Beijing Forum): 北京大学北京论坛办公室. 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 “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 北京: 中国会议, 2016: 159-174.
[9] 方师师. 中国社会网络中的动态媒介过程: 关系、结构与意义[D]. 上海: 复旦大学, 2013: 110.
[10] 柯林斯. 互动仪式链[M]. 林聚任, 王鹏, 宋丽君, 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86-87.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龚晨枫.文化传播背景下杭州旅游文化翻译策略[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20,43-44(社科六):615.
 GONG Chenfeng.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Hangzhou tourism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2020,43-44(社科一):615.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1-05-29
网络出版日期:2021-12-01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91033804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18BC045)
作者简介:杨作贤(1999-),女,山东威海人,本科生,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巴丹,E-mail:badan@163.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