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孙杨,冯建华.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两重向度——兼论人工智能分工与人的解放[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21,45-46(社科一):42-49.
SUN Yang,FENG Jianhua.Two dimensions of Marxist theory on division of labor: On AI division of labor and human liberation[J].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2021,45-46(社科一):42-49.
点击复制
马克思分工理论的两重向度——兼论人工智能分工与人的解放()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ISSN:1673-3851/CN:33-1338/TS]
- 卷:
-
第45-46卷
- 期数:
-
2021年社科第一期
- 页码:
-
42-49
- 栏目:
-
- 出版日期:
-
2021-02-10
文章信息/Info
- Title:
-
Two dimensions of Marxist theory on division of labor: On AI division of labor and human liberation
- 文章编号:
-
1673-3851 (2021) 02-0042-08
- 作者:
-
孙杨; 冯建华
-
江苏师范大学哲学范式研究院,江苏徐州221000
- Author(s):
-
SUN Yang; FENG Jianhua
-
Institute of Philosophical Paradigm,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000, China
-
- 关键词:
-
分工; 唯物史观; 主体向度; 客体向度; 人工智能
- 分类号:
-
A811
- 文献标志码:
-
A
- 摘要:
-
分工是马克思建构其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之一。为探究分工理论向度的改变及其与唯物史观自身发展的内在关联,以马克思经典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从哲学批判时期到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马克思对这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对分工的研究历经了从主体向度到客体向度的改变,这一改变也与唯物史观的萌芽、建立与运用的过程相一致。研究发现,这一转换体现着马克思由探讨社会分工过渡到探讨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对人的解放的探究也历经从人到物,又从物回归到人的转换。把握好马克思分工理论主体与客体两重向度,为理解当下人工智能分工及其所带来的双重效应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秦庆武.关于旧式分工和职业分工的几个问题:答郝振省、林剑等同志[J].哲学研究,1987(5):50-55.
[2] 赵家祥.分工的实质及其社会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3):24-29.
[3] 韩庆祥.分工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1986(12):13-16.
[4]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433.
[5] 王磊.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8:1-4.
[6] 张溟久.分工与马克思社会批判话语的变革[J].南京社会科学,1997(10):14-16.
[7] 曹典顺.政治经济学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关联[J].中国社会科学,2016(10):12-19.
[8] 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王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99-147.
[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38.
[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58.
备注/Memo
- 备注/Memo:
-
收稿日期:2020-06-22
网络出版日期:2020-09-28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2019XKT794)
作者简介:孙杨(1997-),男,江苏宿迁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冯建华,E-mail:13815301350@126.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