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康淑仪,周赳.数文化对中国古代袍衫设计的影响[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25,53-54(社科四):480-490.
 KANG Shuyi,ZHOU Jiu.Influence of number culture on the design of ancient robes in China[J].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2025,53-54(社科四):480-490.
点击复制

数文化对中国古代袍衫设计的影响()
分享到: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ISSN:1673-3851/CN:33-1338/TS]

卷:
第53-54卷
期数:
2025年社科第四期
页码:
480-490
栏目:
出版日期:
2025-09-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Influence of number culture on the design of ancient robes in China
文章编号:
1673-3851 (2025) 08-0480-11
作者:
康淑仪周赳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丝绸与时尚文化研究中心,杭州 310018
Author(s):
KANG Shuyi ZHOU Jiu
Silk and Fashion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of Zhejiang Province,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关键词:
数文化古代袍衫款式结构设计象征偏好比例美学
分类号:
J523-5;TS941-61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数文化作为中国礼制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新中式服装设计的灵感源泉。为剖析数文化对古代袍衫设计的影响,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解读了数文化特征,从中国古代袍衫的演变规律入手,探究了数文化在中国古代袍衫设计中的美学表达;并采用尺寸转换、比例计算以及数据对比的方法,从服装款式结构设计、装饰纹样设计和盘扣装饰设计三个方面,以及古人对数的象征偏好意识与数包含的比例美学思想这两个维度,分析了数文化对中国古代袍衫设计的影响。研究表明:以中国古代袍衫为载体,数文化展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意蕴,形成了独特的象征意义与比例美学表达形式。该研究不仅揭示了数文化的艺术魅力与应用价值,还为传统礼制文化在新中式服装创新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德鑫.数里乾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刘代琼.文化空缺视角下藏英数字文化之暗合与差异:以“三”、“五”、“七”、“十三”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12):127-131.
[3]许瑞玲.汉维数字文化的对比研究[J].语文学刊,2015(19):96-97.
[4]杨云燕.拉祜族传统数字文化探析[J].鸡西大学学报,2012,12(1):144-145.
[5]宗喀〖DK〗·漾正冈布,拉毛吉,端智.七(bdun)、九(dgu)与十三(bcu gsum):神秘的都兰吐蕃墓数字文化[J].敦煌学辑刊,2012(1):102-112.
[6]熊辉.中日数字文化浅谈[J].现代交际,2014(11):59-60.
[7]林娟娟.论中日数字文化的民族特性[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280-284.
[8]肖钰敏.中西方数字文化差异之管窥[J].科技展望,2014(18):280.
[9]余丽娜,徐晓荷.俄译汉中的数字文化翻译策略探究[J].俄语学习,2018(5):41-44.
[10]邱凌.汉字中数字的文化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06:16-53.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4-08-27
网络出版日期:2024-12-3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22BG121)
作者简介:康淑仪(1999—),女,广东潮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纺织服装设计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周赳,E-mail: zhoujiu34@126.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