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江昊.文明视域下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25,53-54(社科四):399-405.
 JIANG Hao.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vilization[J].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2025,53-54(社科四):399-405.
点击复制

文明视域下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
分享到: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ISSN:1673-3851/CN:33-1338/TS]

卷:
第53-54卷
期数:
2025年社科第四期
页码:
399-405
栏目:
出版日期:
2025-09-2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subjectiv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ivilization
文章编号:
1673-3851 (2025) 08-0399-07
作者:
江昊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Author(s):
JIANG Hao
School of Marxism,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关键词:
中华文明文化主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本主义文明“两个结合”
分类号:
D616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文化主体性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亟待进一步研究阐发的重大命题。唯有在文明视域下厘清文化主体性的历史张力、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才能使文明充分汲取文化的有益养分,为文化主体性的建构明确文明的传承与进步指向。民族性与现代性构成了文明视域下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双重维度,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呈现出以家国天下代替民族本位的明确指向。“两个结合”方法的出场既是对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衔接问题的现实解答,〖JP2〗也是对中华文化主体性建构实践进路的时代回应。在批判性继承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意义上,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自觉建构及其现代转型,不仅昭示着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更以自身文明逻辑的创造性转化,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演进提供了实践可能与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7.
[2]人民日报评论部.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23-07-12(01).
[3]韩庆祥.论文化和文明的相对区别及其重大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5(2):1-14.
[4]李庚香.巩固文化主体性,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J].河南社会科学,2024,32(6):1-11.
[5]亓光,刘鑫.论文化主体性的生成机理、问题指向和实践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4(12):44-50.
[6]王永贵,戴惠.文化主体性的内在逻辑和培育之道[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4(5):68-75.
[7]刘振怡.文化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主体性的建构[J].理论月刊,2024(9):30-36.
[8]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52.
[9]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430.
[1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相似文献/References:

[1]何秋娟.“一带一路”倡议: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当代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24,51-52(社科一):1.
 HE Qiujuan.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ntemporary practice of 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J].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2024,51-52(社科四):1.
[2]王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形态论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25,53-54(社科一):1.
 WANG Fan.Analysis of the basic forms of the Chinese modern civilization[J].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2025,53-54(社科四):1.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5-02-24
网络出版日期:2025-06-1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ZD008)
作者简介:江昊(1997—),女,上海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