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谢维维.汉语变读别义的衰微及代偿机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22,47-48(社科五):534-542.
 XIE Weiwei.The decline and compensatory mechanism of Chinese′s distinguishing meaning by sound change[J].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2022,47-48(社科五):534-542.
点击复制

汉语变读别义的衰微及代偿机制()
分享到: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ISSN:1673-3851/CN:33-1338/TS]

卷:
第47-48卷
期数:
2022年社科第五期
页码:
534-542
栏目:
出版日期:
2022-11-02

文章信息/Info

Title:
The decline and compensatory mechanism of Chinese′s distinguishing meaning by sound change
文章编号:
1673-3851(2022) 10-0534-09
作者:
谢维维
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学院,杭州 310018
Author(s):
XIE Weiwei
Shi Liangca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关键词:
变读别义衰微单音词复音化趋势词义演变语音演变语用价值
分类号:
H111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变读别义是汉语形态相对发达的上古时期派生新词的一种特殊方式。随着形态的渐趋衰微,这种别义方式也变得不再能产。变读别义的衰微是语音、词汇、句法、语义互动发展的结果,在单音词复音化趋势的冲击、词义演变、语音演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一些异读音或消失、或与本读合流。而词语的历时演变与更替、新兴的语法结构的产生,又为其提供了新的代偿机制。也有一些变读别义保留至今,这主要是由于以语音手段别义后,源词和派生词各司其职的局面得以代代相传,或者是源词、派生词的词义虽然各有变化,但始终兀自独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变读音保全与否,取决于其所附丽之义在语义系统中是否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梅祖麟. 从汉代的“动、杀”、“动、死”来看动补结构的变化: 兼论中古时期词的施受关系的中立化[J].语言学论丛, 1991(16): 112-136.
[2]郭锡良, 唐作藩, 何九盈,等. 古代汉语:上[M]. 修订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1081.
[3]方建新. 略谈破读的消亡[J]. 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 9(4): 104-108.
[4]胡敕瑞. 从隐含到呈现(上):试论中古词汇的一个本质变化[J]. 语言学论丛, 2005 (31): 1-21.
[5]贾昌朝群经音辨[M]. 万献初,点校.北京: 中华书局, 2020.
[6]周法高. 中国古代语法:构词编[M]. 台北: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2: 63.
[7]Downer G B. Derivation by tonechange in classical Chinese[J].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1959, 22(2): 258-290.
[8]孙玉文. 汉语变调构词研究[M]. 增订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9]孙玉文. 汉语变调构词考辨[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5: 1009.
[10]李朝全. 口含物习俗研究[J]. 考古, 1995(8): 724-730.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2-04-2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9FYYB00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YY071);浙江省教育厅高校国内访问学者“教师专业发展项目”(FX2021002)
作者简介:谢维维(1981-),女,山东淄博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语音史、音韵学等方面的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3-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