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 王兰.过渡礼仪:“河南蒙旗”婚俗的人类学考察[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1):70-73.
[3] 刘丽娟.历史视野下的黔中仡佬族婚俗变迁研究[D].贵州:贵州民族大学,2017.
[4] 刘翔.陕西关中民间婚俗服饰探析[J].戏剧之家,2015(8):252.
[5] 陈琛.柯尔克孜族“约隆”婚俗中的舞蹈调查与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7.
[6] 赵书峰.瑶族婚俗仪式音乐的调查研究:以湘、桂、滇瑶族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6,29(3):184-196.
[7] 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黄剑波,柳博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96.
[8] 黄晓京.符号互动理论:库利、米德、布鲁默[J].国外社会科学,1984(12):56-59
[9] 瞿明安.中国少数民族婚礼驱邪仪式中的象征符号[J].宗教学研究,2007(3):144-150.
[10] 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4.
[11] 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40.
[12] 冉雅璇,卫海英,李清,等.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仪式:一种意义深远的重复动作[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1):169-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