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连盛,石文丽.“X而Y之”构件语义特征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7,37-38(社科5):415-419.
WANG Liansheng,SHI Wenli.Analysis on Semantic Features of “X Er Y Zhi” Construction[J].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2017,37-38(社科5):415-419.
点击复制
“X而Y之”构件语义特征分析()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ISSN:1673-3851/CN:33-1338/TS]
- 卷:
-
第37-38卷
- 期数:
-
2017年社科5期
- 页码:
-
415-419
- 栏目:
-
- 出版日期:
-
2017-01-05
文章信息/Info
- Title:
-
Analysis on Semantic Features of “X Er Y Zhi” Construction
- 文章编号:
-
1673-3851 (2017) 05-0415-05
- 作者:
-
王连盛; 石文丽
-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083
- Author(s):
-
WANG Liansheng; SHI Wenli
-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 Department,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
- 关键词:
-
“X而Y之”结构式; 构件; 语义特征; 词性; 语义关系
- 分类号:
-
H146
- 文献标志码:
-
A
- 摘要:
-
“X而Y之”结构式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高,具有很强的能产性,且近年来不断扩展。文章从语义角度出发,探究该结构式在扩展过程中,对构件在语义上有何限制。研究发现:当构件词性不同、彼此之间语义关系不同时,进入该结构式的构件语义特征会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当构件为动词时,除了表补充关系的Y以外,都必须满足[+自主]、[+可控]语义特征;当构件为形容词时,必须满足[+系动性]/[+系物性]语义特征;当构件为名词时,必须满足[+具体实义]、[+相关陈述义]的语义特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白曦.论“X而Y之”短语[J].学术交流,1993(3):101-105.
[2] 朱峻之.关于“X而X之”结构体的探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5):107-110.
[3] 项菊.“A而B之”:一种灵活实用的语言结构[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4):56.
[4] 张永丽,黄婉眉.现代汉语“A 而 B 之”结构的多维考察[J].三峡大学学报,2012(A2):59-61.
[5] 王红旗.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J].汉语学习,2002(6):8-11.
[6] 郭锐.汉语谓词性成分的时间参照及其句法后果[J].世界汉语教学,2015(4):435-449.
[7] 杨荣祥.语义特征分析在语法史研究中的作用:“V1+V2+O”向“V+C+O”演变再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2005(3):52-53.
[8]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43-110.
[9] 陈明芳.现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结构式制约机制[D].广州:暨南大学,2009:25.
备注/Memo
- 备注/Memo:
-
收稿日期: 2017-06-08
网络出版日期: 2017-09-27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5YJA740044);上海外国语大学重大资助项目(KX161076);上海外国语大学导师引领学术计划项目(201601045)
作者简介: 王连盛(1989-),男,山东烟台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法学和认知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