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刘小林.阐释学翻译观与视界融合——以《南非之父:纳尔逊·曼德拉》的翻译为例[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31-32(社科2):125-129.
 LIU Xiao lin.Hermeneutic Translation Theory and Fusion of Horizons——Take the Translation of  Father of South Africa: Nelson Mandela  for Example[J].Journal of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2014,31-32(社科2):125-129.
点击复制

阐释学翻译观与视界融合——以《南非之父:纳尔逊·曼德拉》的翻译为例()
分享到: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ISSN:1673-3851/CN:33-1338/TS]

卷:
第31-32卷
期数:
2014年社科2期
页码:
125-129
栏目:
(社科)语言与传播
出版日期:
2014-04-1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Hermeneutic Translation Theory and Fusion of Horizons——Take the Translation of  Father of South Africa: Nelson Mandela  for Example
文章编号:
1673-3851 (2014) 02-0125-05
作者:
刘小林
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杭州 310018
Author(s):
LIU Xiao l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关键词:
阐释学翻译观 视界融合 主体间性《南非之父:纳尔逊·曼德拉》
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阐释学翻译观是国内外译界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国内也经历了数十年的译介和传承。在梳理阐释学翻译观起源及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阐释学翻译观的视界融合及主体间性理论,结合翻译实践,对阐释学翻译观的理论内核进行了论证,从而揭示了阐释学翻译观作为翻译理论研究史上开拓性成就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岳川. 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169.
[2] 赫施. 解释的有效性[M]. 王才勇, 译. 上海: 三联书店, 1991: 269.
[3] Steiner G.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 2nd ed. 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1992.
[4] 袁锦翔. 一种新的文体: 阐释[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7(3): 56-59.
[5] 杨武能. 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 文学翻译断想[J]. 中国翻译, 1987(6): 3-6.
[6] 谢天振.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101-103.
[7] 刘小林. 读者登场: 翻译研究的轨迹和内涵[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 2011(6): 921-925.
[8] 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7.
[9] 彼得·利姆. 南非之父: 纳尔逊·曼德拉传[M]. 蒋伟民, 刘小林,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2: 9.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 2013-12-23
基金项目: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C13YY02);浙江省教育厅项目(Y20132872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WWW001)
作者简介: 刘小林(1974-),男,安徽黄山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研究、跨文化交际等研究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1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