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启超, 蒋贤争. 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探讨[J]. 中外法学, 1993(2): 27-32.
[2] 杨立新, 杨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释评[J]. 法学家, 2001(5): 50-59.
[3] 杨立新. 侵权责任法[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3: 164.
[4] 谢鸿飞. 精神损害赔偿的三个关键词[J]. 法商研究, 2010(6): 11-15.
[5] 杨立新. 侵权责任法[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3: 166.
[6] 于敏. 日本侵权行为法中的抚慰金制度研究[J]. 外国法译评, 1998(2): 45-56.
[7] 王家福, 梁慧星. 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9: 489.
[8] 张新宝, 高燕竹. 英美法上“精神打击”损害赔偿制度及其借鉴[J]. 法商研究, 2007(5): 102-113.
[9] 王利明. 人格权法新论[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4: 228.
[10] 杨立新. 侵权损害赔偿[M].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0: 206-207.
[11] 关今华. 精神损害的认定与赔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12] 周利民. 论精神损害及其赔偿的范围[J]. 政法学刊. 2002, 19(2):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