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破线绣服装分析

张春娥1,2, 陈建辉1

(1.东华大学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2.西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破线绣服装艺术特征鲜明,其装饰色彩浓郁、制作精美、绣面细腻精致,服装外观别具一格。文章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从破线绣服装的组成材料出发,通过分析服装的款式、结构及配件,进而对破线绣服装的特征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其独特的传统服装艺术表现来探寻服装艺术与民族文化之间的相关性。台江县苗族破线绣服装考究的制作材料、直线裁剪的服装结构、寓意深刻的图案,体现的是苗族同胞在造物、信仰等方面的民族智慧。

关键词:台江县;破线绣服装;组成材料;款式结构;艺术内涵

台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部,地处雷公山北麓、清水江两岸,史称“苗疆腹地”,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7%,以世界上苗族人口聚居最集中和精彩瑰丽的苗族文化而闻名,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全县苗族服饰至今有相当一部分保存完好,台江苗族盛装有多种,以方南支系所着的破线绣盛装最具特色。破线绣盛装因服装上大部分面积都装饰有破线绣片而出名。破线绣工艺非常讲究,其华贵、精湛,但也非常耗时,这种技法刺绣出来的绣品光滑、细腻、精美、华贵,表现力强,属苗绣中的极品[1]。因此,台江破线绣盛装在众多支系的苗族服饰中,因其绣法精美、色彩艳丽而独树一帜。但迄今为止,有关破线绣服装的研究并不多见,偶有报道,也多以科普类文章见诸报端,或是在某些文章中有简单介绍[2-5]。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破线绣服装的制作材料出发,全部采用笔者实地拍摄图片,重点分析破线绣服装的款式构成及内在意蕴,以期对这一传统的民族手工艺进行解析。

1 破线绣服装的组成材料

台江县的破线绣服装以施洞、老屯等乡镇的最具代表性,一套完整的破线绣盛装以大面积的破线绣片为主要装饰,并有其相对固定的上下装搭配方式及配饰,因此称其为破线绣服装。破线绣盛装由破线绣片、家织布、织锦围腰和配饰几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特色。

1.1 破线绣片

破线绣片是破线绣服装最为耀眼的部分,在上装所有装饰部位中占据最大的面积,为服装的主要装饰和组成材料。破线绣片的制作非常讲究,需要事先准备好家织布、蚕丝线、皂角、纸等材料,其制作过程包括蚕丝线的分破及上光处理、剪纸图样的准备、刺绣几个步骤。每一个过程都极其细腻,饱含了当地苗民的制作心血及情感寄托。

制作完成的破线绣以绣片的形式呈现,依据不同的形状和大小,主要分三类:一类是细长的条状,宽3.5 cm左右,长度不定;一类呈长方形,宽度和长度不定;还有一类呈正方形,每一类形状的尺寸都不固定,主要依服装而定(图1)。条状破线绣片一般装饰在服装的肩部,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般装饰在袖子的底部。也有事先绣好不同大小的绣片,然后将其互相排列组合而成的。破线绣制作好之后,可先储存,等到服装的基本廓形制作完毕,再将破线绣片固定在服装的不同部位,同时配以其他装饰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破线绣盛装。

图1 完成的破线绣
Fig.1 Completed split line stitch

1.2 家织布

家织布即意为“家里织造而成的布”,苗民们制作各类盛装所用的面料皆为自家制作、染色而成的蓝靛家织布。贵州产蓝靛丰富,制作蓝靛膏之后,将蓝靛和米酒加至过滤后的草木灰,静置十日后得到蓝色染液,然后将棉布在蓝液中反复染制、水洗晾干而成。通过将家织布捶打、涂猪血、涂蛋清、浸泡在水牛皮的煮液中而使布料更具光泽[6]。如图2所示,即是采用捶打的方法使染色后的家织布达到发光发亮的效果。

家织布为制作破线绣服装的基本材料,经过处理完成的家织布再在苗民们手中裁剪、缝制,形成上衣和下装的基本形态,以此为基础制作出来的服装挺括、发亮、色调独特。

图2 经捶打而发亮的家织布
Fig.2 Shiny fabric formed by beating

2 破线绣服装款式构成

一套完整的破线绣盛装包括服装及配饰两部分。单就服装而言,分为上装和下装:上装大体一致,为对襟的左右对称式,下装则根据年轻或年长分为百褶裙和围腰。上衣从领部开始到肩部、袖部布满不同形状的破线绣片,围腰上则无破线绣,以织锦围腰为主(图3)。破线绣盛装有其固有的上下装搭配方式,上装和下装所采用的刺绣方式、图案和表现手法不尽相同。

图3 破线绣女装
Fig.3 Split line stitch in women’s wear

2.1 上衣款式构成

破线绣上衣为对襟右衽的七分袖样式,以染亮后的家织布进行缝制。上衣前长后短,袖口宽大、袖子呈直筒型,袖口有翻折;沿后领至前衣襟处有左长右短的织锦带,后领处和左前门襟处各有一块和其他部位绣片色调一致的堆绣。在前门襟靠近腰部的位置,左右片上各有一根织锦带,穿着上衣时,左右片交叠,两根织锦带向后围绕,并在后腰处系结固定。根据不同的绣花色调,施洞地区的破线绣盛装分为“亮衣”和“暗衣”两大类,亮衣多为红色调、暗衣多为蓝色调。根据不同的破线绣装饰部位,分为如图4(a)和(b)两种,如今常见的大多为图4(a)所示的款式,据当地人说,图4(b)为以前的破线绣古衣绣法,一般在十分盛大的场合穿着,如今已不多见。穿着破线绣上衣时,里面一般穿着一件单衣,以防止破线绣亮衣将皮肤染色。

图4 破线绣上装
Fig.4 Top wear of split line stitch

破线绣盛装以破线绣为主,破线绣在服装上占据主要位置,从肩部到袖部,是破线绣上衣中破线绣片最集中的地方,肩部一块长方形绣片,两边配以织锦带和辫线。袖子上,从上到下依次布满长方形和正方形破线绣片,中间穿插同色系织锦带,装饰满整个袖子,色调统一、色彩绚烂。在有些破线绣服装的袖子上,部分破线绣片的边缘还会排列组合少许三角形堆绣(图5)。

图5 袖部的破线绣
Fig.5 Split line stitch in sleeve

破线绣服装的装饰以破线绣为主,却并不仅有破线绣,同时配以两块位置独特的堆绣。围绕破线绣上衣的领部一直到后颈处,装饰几条细窄的织锦带,在衣领脖子后的位置,装饰有一块约为13 cm×3.5 cm的堆绣,堆绣的色彩随服装袖部的破线绣色调保持一致,堆绣纹样则随喜好自由选择。此外,在上衣左前片胸前衣领部位,衣襟相交处,在两条细窄的织锦带中间同样装饰有一块长条形堆绣,尺寸不定(图6)。

图6 颈部和胸前的堆绣
Fig.6 Barbola embroidery in neck and front

2.2 下装款式构成

台江县苗族传统破线绣盛装的下装为百褶裙和织锦围腰,日常生活中,苗族女子多在下装穿着暗色裤装。百褶裙还是围腰为与上衣相搭配,并无破线绣装饰。

百褶裙多为年轻女子下装,同样为染色提亮后的家织布制作,经多次折叠成褶,再在木质圆形器上固定暴晒,由此而成的百褶裙多时达上千条褶。腰头由家织布制作而成,裙长过膝盖,裙下摆处一般有一圈或几圈他色条纹搭配,走起路来左右摇曳,很有份量。若将百褶裙平铺,可呈一个360°的圆形,如图7(a)所示。

围腰大小约60 cm×70 cm的长方形,尺寸依据穿着者身高而定,苗族女子穿着时多在身体前后各系两块大小一致的织锦围腰。围腰左右对称,中部为长方形织锦,左右两边各为约15 cm宽的长方形,上有平绣而成的各种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图案,与破线绣上装的抽象夸张图案相比,围腰上的平绣图案更为写实,如图7(b)所示。

图7 百褶裙和织锦围腰
Fig.7 Pleated skirt and brocade apron

2.3 服装配饰

破线绣盛装的配饰主要有头饰、首饰、腿饰和鞋。年轻女子头饰为银花帽,上面装饰有牛角及不同纹样的银器,沿头围装饰有一圈吊坠流苏,走时叮当作响,发上插满各色银簪,在头部后还挂有一块缀满银饰的长方形布条。年长女子的头饰则相对简单,多为一块长方形彩色条纹布帕绕头围包裹一圈,头发上插上银簪和木梳(图8)。首饰则包括项链、手镯、戒指等,项链多为成套的项圈,其中一种为大小不同的小圈相互连接而成,项圈由后颈相连处至前胸处逐渐变宽,上面缀以不同的吊坠。绑腿在破线绣盛装中不是必备装饰,在黔东南每年一次的姊妹节上,所见的绑腿并不多,以织锦绑腿为主,鞋子为绣花鼻头鞋。

图8 年轻和年长女子的头饰
Fig.8 Headwear for young and elder woman

3 破线绣服装的艺术内涵

苗族服饰作为一种存在于其文化传统和生活模式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其历史来源与文化因子在传递、衍化过程中绽开的物质和精神花朵[7]。作为展现群族特征的服饰符号,破线绣盛装既是表现群族特征的主要标志之一,更重要的还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及民族信仰语意。服饰用料、裁剪及装饰方式、刺绣图案中蕴含着苗家人的文化生活习俗及民族智慧。

3.1 因时而动的造物设计观

因时而动、随地所宜、因人而异、择材施技、述而作之,构成了中国古代造物的设计文化观念层的主体,决定着相应的设计传统的风格、面貌、情趣及演变趋势,也代表和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的特质[8]。从材料上看,传统的破线绣服装从取材到缝制,到所选择的造物工具,皆为苗家人取自自然:面料为家织布、染色就地取材为蓝靛染、埋纱线的卷线筒采用竹编、绣线的材料为蚕丝线、破线的光滑处理为皂角等,每一种天然取材皆符合自然属性并能为其所用;从时间上看,破线绣择时而作,选择春夏季这一最能展现绣品精美的时候,无论是从制作时间还是制作技巧上都力求发挥所选材质的最大功效,充分体现苗家人在了解造物时节下因时制宜的造物理念。

3.2 充满智慧的裁剪及装饰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装结构具有结构的统一性和趋同性,无论是哪种形制的服装实际上都是“十”字形服装结构的变体。并且在这所有的服装形制中几乎都是采用直线裁剪的方法[9]。破线绣服装遵从这种统一性和趋同性,同样呈现出“十”字形的服装结构及直线裁剪的服装样式。破线绣服装的上装和织锦围腰的款式结构全部采用平面裁剪,在平面裁剪的基础上装饰破线绣片。不仅充分利用了面料原有的幅宽,并给予绣片装饰最有利的装饰基础,非常符合中国古代倡导的“惜物如金、因势利导”的原则。同时,破线绣服装还具有中国少数民族服装典型的双重结构特征,即以直线裁剪的服装为第一层结构,破线绣的装饰为第二层结构,这一双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了其整个服装形态(图9)。

图9 平面裁剪及装饰部位
Fig.9 Plane cutting and decorative parts

3.3 赋予深刻寓意的图案

在一切皆可通灵传讯、一切都可成为文化象征的乡土社会或口承文化圈里,服饰犹如一种穿在身上的史书、一种无声的语言,无时不在透露着人类悠远的文化关系,传播着古老的文化信息,发挥着多重的文化功能[10]。在这种意义下的破线绣服饰图案,也成为了苗族人表达自然、自然与人及宗教信仰的载体。破线绣服装最常见的纹样为蝴蝶纹、人形纹、鱼纹、龙纹和鸟纹,此外,还包括各色植物纹样,每一种纹样都以独特的复合造型语言出现并有其象征性,如鱼纹象征多子,表达祈福繁衍、人丁旺盛的渴求[11]、龙纹是“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世界观的再现、鸟纹象征尊崇祖先等[12]。对于没有文字的苗家人来说,破线绣服装不仅具有遮体、保护及装饰功能,其装饰图案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与宗教教育文本。

3.4 独特族群的身份象征

台江县苗族有多个支系,每一个支系都有其代表性刺绣及服饰,刺绣种类、服饰色彩、刺绣纹样各具特色,不同支系的苗家人通过服饰进行区分。这些服饰和苗绣艺术并非只是单纯的具有美的形式,它作为苗家人的一种符号,具有特定的所指意义及身份象征。符号学在服装设计中的能指,是依附服装这一载体本身的表象,给人以第一感官的具体形象和独特特征;所指,是一种概念性的定义,属于一种抽象的心理意念,是一种上升为理性的精神理念[13]。破线绣服饰的本体是众多苗族服饰中的一类,在外观上给人的感觉是亮丽、色彩浓郁、配件厚重,但苗家人更注重服饰的深层寓意。通过破线绣中的图案、色彩的把握及配件的构成,组成了破线绣服饰所指的不同代表性主题。通过这些主题,苗家习俗及文化得以代代相传,同时也通过这些主题和不同的服饰色彩及款式象征着不同的苗族族群。

4 结 语

破线绣服装因以破线绣片为主要装饰而得名,作为黔东南苗族方南支系的独特语言符号,其工艺细腻繁复,表现力强。破线绣服装的制作选材独特、上下装款式构成考究、服装配件复杂多样、外观精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透过破线绣服装,充分展示了苗族同胞们在造物设计、服装裁剪、图案描绘及族群象征等方面的民族智慧,服装中的每一部分都蕴含着当地苗民的精神寄托和祈福,堪称少数民族的艺术瑰宝,对现代服装设计与工艺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平,杨竑.贵州苗族刺绣文化内涵及技艺初探[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18-124. WU Ping, YANG Hong. On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techniques of Guizhou Miao people’s embroidery[J].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for Ethnic Minor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06(3):118-124.

[2]佚名.破线绣,放大镜下的艺术[J].中华民居,2012(10):14-15. ANON. Split line stitch, art under the magnifying glass[J]. Chinese Houses,2012(10):14-15.

[3]杨永欣.施洞苗族刺绣的色彩特征分析[J].现代装饰(理论),2014(10):150-151. YANG Yongxin. Analysis of Miao embroidery’s color characters in Shidong[J]. Modern Decoration (Theory),2014(10):150-151.

[4]姬安龙.台江苗族支系及其文化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2009,29(3):89-97. JI Anlong. Subgroup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ai-jiang Miao approach to criteria for subgrouping[J]. Guizhou Ethnic Studies,2009,29(3):89-97.

[5]周朝晖.游走在针尖下的苗族艺术:苗绣[J].艺海,2010(12):25-27. ZHOU Chaohui. Miao’s art walk at the tip: Miao embroidery[J]. Arts,2012(12):25-27.

[6]鸟丸知子.一针一线:贵州苗族手工艺[M].蒋玉秋,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54. TOMOKO Torimaru. One Needle, One Thread: Guizhou Miao (Hmong) Embroidery and Fabric Piece Work From Guizhou, China[M]. Translated by JIANG Yuqiu.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2011:54.

[7]杨昌国.苗族服饰:符号与象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1. YANG Changguo. Miao Nationality Costume: Signs and Symbols[M]. Guiyang: Guizhou People Publishing House,1997:11.

[8]胡飞.中国古代造物设计的文化观念[J].艺术百家,2007(4):141-144. HU Fei. Cultural ideal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artifact design[J]. Hundreds Arts,2007(4):141-144.

[9]赵明.直线裁剪与双重性结构: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结构研究[J].装饰,2012(1):110-112. ZHAO Ming. Line cutting & doublet structure: a study of Chinese ethnic costume’s structure[J]. ZHUANGSHI,2012 (1):110-112.

[10]邓启耀.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3. DENG Qiyao. National Costume: One Kind of Cultural Signature: Cultural Research of National Costume in Chinese Southwest[M]. Kunming: Yunnan People Publishing House,1991:3.

[11]陈婷.贵州郎德上寨、西江苗寨苗族刺绣中鱼纹样浅析[J].大舞台,2011(3):153-154. CHENG Ting. Analysis of Miao embroidery’s fish pattern in Langde and Xijiang village[J]. Big Stage,2011(3):153-154.

[12]张春娥,杨坚,曾磊.贵州省台江县苗族破线绣文化探究[J].丝绸,2016,53(10):70-76. ZHANG Chun’e, YANG Jian, ZENG Lei. Investigation on the art of Miao split line stitch in Taijiang country of Guizhou[J]. Journal of Silk,2016,53(10):70-76.

[13]王思琪.符号学中的能指和所指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J].美术之友,2008(2):98-99. WANG Siqi. Reflection of semiotics’ signifier and meanings in fashion design[J]. Chinese Art Digest,2008(2):98-99.

Analysis on Miao split line stitch clothing in Taijiang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ZHANG Chun’e1,2, CHEN Jianhui1

(1.Fashion and Design College,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 China; 2.College of Textile and Garment,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Abstract:Miao split line stitch clothing in Taijiang county of Guizhou has distinctive artistic features, including rich colors, delicate stitching craftsmanship, fine embroideries, and a unique appearance.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style, structure and accessories of clothing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s of split line stitch clothing, and then discuss the features of split line stitch clothing, with a view to exploring the collection between clothing art and ethnic culture from the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raditional clothing art. The exquisite materials, clothing structure of line clipping, and meaningful patterns of split line stitch clothing in Taijiang county of Guizhou reflect is the wisdom of Miao people in creative workmanship and belief.

Key words:Taijiang county; split line stitch clothing; materials; style structure; artistic connotation

DOI:10.3969/j.issn.1001-7003.2017.06.012

收稿日期:2016-06-17;

修回日期:2017-05-03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与专项基金项目(XDJK2015C082)

作者简介:张春娥(1986—),女,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服装设计方法论及服饰文化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TS941.11;TS9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7003(2017)06-0068-05 引用页码: 061203